這幾個月來不斷有重量級人士呼籲政府應重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嚴重性,但是若仔細查訪一下網友或一般社會人士,有更多人對於這些本來就在台灣中上階級的「高等人才」還要增加薪資才願意留在台灣服務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懷疑其愛鄉愛國的動機。 這顯示出我們社會對「人才定位」並沒有完整性認知,以為只有高薪水才配得上好人才。這樣,就算調增薪水或是砸大錢挖角留人,也只是徒增這些少數人與社會的隔閡,反而不利於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 也許可藉由回顧過去為何美國可持續吸引來自全世界移民到新大陸來貢獻心力來作一個比較,我們馬上可以關鍵就是在於「美國夢」(American Dream)。 在美國生活,不分你是的身分是擦鞋匠還是留學生,只要你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整個社會制度會尊重你的努力,並給予合適的回報。在那個環境下,有球星拿到每年上億美金的薪水,或有人甘願領救濟金過日子,都沒甚麼好抱怨的。 美國的例子對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真正優秀的人才若要留在台灣,絕對不是只為了薪水,也不是簡單的鄉土感情,而是因為看到「個人抱負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也就是「台灣夢」。 今天來自大陸、香港、或新加坡的挖角其實並非最可怕的,而該怕的是我們留在這塊土地的人如何能有自信地活出他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只是變成「月光族」或「窮忙族」,在無力感中失去盼望。要改造這點,除薪資結構的調整之外,有兩點不容忽略。 第一是多元教育的問題。台灣社會因為過去幾十年過度強調資訊或高科技的發展,反而使得我們根本不知道甚麼叫「真正的人才」。因為除了高科技以外,我們不是還有王建民、曾雅妮、魏德聖、李安、阿基師等人?我們是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更讓孩子去打棒球、去拍電影、進廚房呢?幾乎沒有。 因為我們從家庭教育就開始只講求讀好書、進名校、然後跟著要賺錢享福,完全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擘劃夢想、開拓視野、厚植實力、設定符合能力的願景、並紮實地實現自我,服務他人。當一個社會並不鼓勵青年人有遠大的夢想,也不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自我,這樣的社會就在消滅人才,又何論吸引人才? 第二是行政制度的開放與效率問題。我們現在的行政制度對人才都是以「防備」的角度來設限,而非以「鼓勵」的角度來成全。以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計畫為例,不但每年要這些學校科系寫報告,而且還常常規定不能做這做那。這些要求都只是一種「表面功夫」,一種敷衍塞責,並未能深入問題的核心來解決。 十九日吳揆在中研院宣示將全力解決科研採購限制、技轉利益衝突及研究人員兼職等影響科研發展等問題,看到這方面問題一角而值得鼓勵,但也僅是一角。 我們希望這樣的體質調整不是只對科技研發人員,因為在其他的行業中有更多類似的沉痾(例如體育選手的兵役與退休問題,或是電影資金與人才的流通等等),讓管理真正有效地成為創新的輔助而非限制。 俗諺「良禽擇木而棲」,而非「擇食而屈(就)」,是有道理的。真正的人才需要一個可實現他的理想,可以服務更多的人,且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的地方。 所以面對人才流失的事實,除了積極調整薪資結構的「治標」之道,鼓勵更多年輕人積極實現夢想,並且對於現存的環境作整體性的改善才是「治本」之道。這樣才可能平衡國內不同行業之間與國際級人才待遇的接軌問題。讓更多的良禽(不只是高科技人才或優秀學者)喜歡待在這個舞台,實現自己的夢想,共同建築我們大家的「台灣夢」。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
偶然找到的文章
讀後深有同感
值得一看囉:P
台灣夢 留住人才關鍵
韓國可以有弘大bboy專用劇場
甚至如亂打那種有名戲劇
還可以有一整洞專用劇場
他們表演藝術文化發達不是沒有理由的呀TT
不僅有眾多藝術學校
也有許多舞蹈學校開專業的班
給想成為舞者或歌手的人特別訓練
且最近看見的演戲補習班也不少
BOTY等世界級的舞蹈比賽
韓國隊的名次一直都領先前茅
甚至韓國政府還舉辦R16這種世界性舞蹈大賽
支持年輕人跳舞順便發展觀光
以前的韓文老師也說過
他們的線上遊戲選手就如同明星一樣
有自己的粉絲群甚至有自己的造型師
每次看到強心臟上那些歌手說自己一路走來 儘管也有家庭革命過的
但大多父母是多麼信任他們支持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就不禁感慨在台灣有這麼多父母能如此放手一搏嗎?
當他們的年輕對未來可以有這麼多種選擇之時
我們的政府有沒有讓台灣的年輕人
在勇敢選擇自己人生的目標之際
也能感受到這塊土地稍微有點點他的才能的發展性?
所以現在我覺得
重要的不是我能不能在這塊土地上不愁生計地跳舞
而是怎麼樣讓更多像我一樣愛跳舞的人
能夠在這塊我們生長的土地上更無憂慮地跳舞
- Oct 25 Tue 2011 00:00
台灣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